近年来,国家强化素质教育,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劳动、科学等课程,并且跟以前的体音美课程不同,现在的非文化课老师也会布置作业的,并且学生还得认真完成,否则会影响学习表现评价,从而影响荣誉评选甚至升学。对此,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这不,这段时间昆明的不少学生和家长,因为要完成科学作业,上演了“满城找桑叶”热闹景象。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进入4月,春意渐浓,正是养蚕的好季节,全国的小学生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长达一个多月的养蚕科学作业。
按照科学课本以及老师的要求,养蚕这项作业要观察蚕的一生——卵、幼虫(蚕)、蛹(蚕茧)、成虫(飞蛾),目的是引领孩子们在课外进行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记观察日记能力和持久做一项活动的习惯,并养成敬畏生命的道德伦理观念。
问题是,要养蚕,必须要有蚕种和大量的桑叶。蚕种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只有买一条路,可上哪去找这么多桑叶呢?
对于小城镇和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不成问题,但桑树不是大城市的景观树,找起来就麻烦多了。于是,这段时间昆明的很多家长带孩子“四处奔波”,到处薅桑叶,去公园、去郊外,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些家庭大半夜都还在找桑叶。也有不少家长实在熬不住,索性在网上买。
对此,家长们愤怒又无奈,抱怨老师太会折腾人,连一些媒体也发出评论,指责养蚕活动是“形式主义”。
面对不满与质疑,老师们纷纷表示“不背这个锅”。因为养蚕这项活动是教材明确要求的,说白了就是课标内容,是必须完成。并且相比其他活动,养蚕的成本和可操作性是最高的,找不到可以替代养蚕的活动了,所以布置养蚕作业,老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应该说,养蚕作业兼具科普和劳动特性,并且可操作性也强,从独特、便利、方便、卫生、无害、安全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科学课将其设为作业,是非常合理的。
但问题在于,现在不比以前,养蚕已经不再在社会上普及,城市里更是鲜有桑树种植,这就让学生和家长陷入困扰,为了完成作业不仅要去买蚕种,还要到处薅桑叶或者买桑叶,并且循环反复,每一年都要经历这样的事情。
本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却把家长也折腾得不行,实在有悖这个科学作业的初衷,有必要加以优化。
在笔者看来,不妨在校园专门开辟一处地方,里面种植桑树。这样一来,不仅到了养蚕的季节可以将桑叶分给学生,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见证在自然状态下蚕的成长过程,还可以减轻家长不必要的负担,一举多得。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