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高考

疯狂建高校 加速人才“制造”杭州急了?

再过两个多月,就会有大波的青涩面孔涌向这座城市,开启长达四年甚至更久的求学生涯。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正源源不断奔向杭州。

从2018年开始,中国各个城市就开启了抢人大战,只要是大学生,追着给户口,给补贴。

杭州,在这方面一骑绝尘。

2020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这个数据已经快被说烂了,在这里不展开讲了。

发人深省的是,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在高校的人才制造上,指标却很一般

当然,从纸面数据来看,杭州不缺大学。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浙江省以109所高校的数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数据截止2020年6月)。

杭州一市47所,占据了全省高校将近一半的数量,包含28所本科院校、19所专科院校。

但其中仅有一所985、211,也是整个浙江省唯一的一所。与隔壁11所211的江苏和4所985的上海站在一起,瞬间没了底气。

浙江孩子高考,如果想上重点大学,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走独木桥进浙江大学,二是背井离乡求学。

这是昂首挺进的杭州,一直以来暗藏在心底的痛。

大学对一座城市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常常会低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现在我们国家的高校,仍然是最重要的科研单位。高校增强的科研力量,为城市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进而影响板块的产业发展。

可以说,大学=产业引擎

以35岁以上不能在那儿买房的合肥为例,在2008年的时候,它的GDP仅约1665亿元,甚至不如浙江的地级市嘉兴。

从2009年到2019年,合肥突然开挂,在今年发布的合肥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GDP突破了万亿大关。

这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人工智能行业的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华米科技、中科类脑,三家公司的创始人无一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正是有着中国科技大学在背后培养人才、孕育企业,合肥的经济才得以迅速腾飞。

落到我们杭州,当年阿里巴巴择址未来科技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同样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

每年,浙江大学都有不少毕业生入职阿里,为其输送“弹药”。

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正意识到,要多建大学。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过去一年在粤港澳大湾区,足足推进建设了近30个大学、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

自知 和科研资源上的短板,有钱有实力的杭州自然是不甘落后的。

近几年内,杭州连续冒出了不少新大学和新校区,比如西湖大学、中国美院良渚校区、中法航空大学等。

之江也在去年迎来了一所新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在发改委最近公布的《杭州市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中,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就位列其中,同时,还能看到浙大城市学院新校区的身影。

这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仔细研究它们的规划,我们会发现杭州近期新建的大学,与以往大学的形式、办学理念大有不同。

其中落户瓶窑的中法航空大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办学。

学校规模很大,规划建筑面积约77万方,总投资达约93.8亿,可容纳在校生约1万人、教职工约2000人,预计在2023年开始招生。

作为一所专业类工科大学,它带来的可不止一所学校,还将延展出先进的航空产业,并与西湖大学和美院良渚校区在杭州西北面构成大学网,与云城相互交织。

通过选址论证报告可以看到,中法航空大学的中心公园,今后是对城市开放的。

学校北侧子还连着一个30万方的商业综合体,地铁2号线大概也会在学校附近设立站点。

学校、产业、生活,将在此紧密交织。

瓶窑的想象空间,一下子就被放大了。

所有预期都将在楼市率先反应,我们翻看瓶窑近期的加推成绩,1.27杭州新政之后,三次开盘,三次限售。

最低一次中签率仅约1.9%!

落在双浦铜鉴湖旁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同样来头不小,学校计划总投资达200亿,规划建设用地达2300亩。

未来,这些高层次人才,会源源不断的注入西湖区乃至三江汇,为整个大板块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浙大城市学院新校区计划总投资42.5亿,总建筑面积约65万方,虽然在意见稿中没有明确的选址,但框定了西湖区。

从它的规模和要求来看,落户之江的可能性很大,它将采取未来大学的模式,更具开放性。

这些新建学校透露的一个趋势是,今后杭州的大学,将更加注重与城市的交融,与产业的交织。

当然,新建大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部门众多,所需资源巨大,周期漫长。

在保持期待之外,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让那些原本只有“学”的大学焕发新生,乃至助推板块的经济,同样是杭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案,或许可以从钱塘科学城身上找到。

众所周知, 钱塘区的下沙拥有15所高校 ,其中9所是本科院校,数量甚至超过了西湖区,专业各有所长。

但曾经的下沙“生产”了人才,却并没有留下人才,白白流失宝贵资源的下沙只能以“失落”二字总结心情。

下沙的产业底子其实并不差,它拥有杭州最为优渥的高端智造业,涉及航天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等,但太过零散化。

还好,那是曾经。

2019年,当杭州一把手周书记说出“投资钱塘,就是投资未来”的时候,改变就此发生。

短短两年,钱塘区从经济新区变身为行政区,并在“独立”前揭牌了钱塘科学城。

钱塘科学城的成立,意味着下沙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阶段。

这个新城被赋予了杭州所有“新城”中几乎最高的定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内对标北上深,在杭州对标未来科技城和滨江高新区,野心勃勃。

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给了下沙一个更好的政策和研发环境,助力产学研一体化。

当大学和产业被拧成一股绳,下沙大学城的引擎能力,或将就此被启动。

回过头来看,杭州西“疯狂”新建研究性大学,以及钱塘科学城的成立,都是在政府和企业资源倾斜的基础上,发挥高校人才的智力优势,让科研与产业深度嵌合。

这一西一东的两步棋子,恰好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及决战东部的两大核心战略相契合。

大学,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在城市的战略规划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必然性。

大学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