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金丹丹
昨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又被称为“双减”政策),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政策中,有这几条很受关注:
1、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2、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3、严禁超前超标培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不得高薪抢挖学校教师。
4、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5、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冶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
“双减”政策发布后,引发了各方的讨论。
学校教育不应短视
更应“目中有人”
在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校长赵骎看来,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的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她认为,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把视野落在文化课测评上,更应“目中有人”,把学生当做鲜活的生命体来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首先要紧抓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
“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同时,优化优化学校评价体系、减轻考试压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学校搭建的“兰心少年”六维评价体系,在学业、艺术、体育、学习态度、品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还要注重发挥家校社一体育人机制,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做好作业改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在赵校长看来,作业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还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
减轻作业负担
杭城已经校探索了多年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本次“双减”文件中的重头之一。
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
其实,这些年,杭城有不少中小学已经在探索“作业管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对不少家长来说,作业辅导是亲子关系“炸裂”的“导火线”,平时“母慈子孝”,一说作业就“鸡飞狗跳”。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十年前就倡导,书面作业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有书面作业的科目,至少要有八分钟及以上的课堂时间用来做作业,希望孩子们回到家里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家庭生活,用于个性化的学习。
很多家长说,每天最大的负担是给孩子的作业“签名”。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多年来一直倡导并执行家长不要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名、老师也不要让家长签名。这已经成为了全校老师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就不焦虑了。
而在学业紧张的初中,各校也在努力为孩子们减负。
比如,丁兰实验中学提出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保驾护航。一方面减少作业总量,学校实行“作业限行”,三年来,坚持周一到周五每天一门学科作业“限行”,当天限行学科不布置任何形式书面作业。由教学处牵头,教研组与备课组进行落实并纳入考核;班主任实行与监督,年级组向教学处反馈限行情况。同时每学期利用移动终端不定时进行学生“作业限行”与“学习负担”调查,通过数据对年级限行进行反馈评价。
同时,提高作业质量,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以发挥学业诊学、导学、拓学的功能。并丰富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活动场所,继续项目化学习探索和项目化作业实践,将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连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真”学习。“教师切实履行好作业指导职责,每天二节自修课,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加强教师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学校还承诺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家长不签字。
在建兰中学,有特别神奇而聪明的“建兰大脑”,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作业。在“建兰大脑”中,存有学校校本教材、老师提前录入的个性化题目和专题题库等。通过沉淀数据,“建兰大脑”会自动过滤过于简单和过于难做的习题,根据每个孩子的“历史数据”,用个性化作业补足,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减负”。
在夏衍初级中学,每天下午都有60分钟的作业整理课。这个时间可以说是同学们完成作业的黄金期,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理科作业,在这段时间完成比在家的效率高很多。作业整理课上,学科老师还可以进班讲评、答疑。学校还引导同学们尝试学习更好地做时间管理,合理利用自修课、中饭后等零碎时间完成作业。
学生作业负担重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加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学校作业量严格控制了,但有一些孩子的作业负担并没少——原来,是家长不放心,自己给孩子“加餐”。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晚托班就完成了,但每次回到家,都会收到“妈妈作业”。“有时候是自学奥数,有时候是抄写单词,有时候是做卷子。遇到期中考和期末考最可怕,有时候一晚上妈妈会让刷两三张卷子。”为了“反抗”妈妈,他有时候不得不拖拖拉拉完成作业,为的是不做“妈妈作业”。
多位家长表达了自己困惑和纠结。
“这些规定、措施,每一条都很好,但执行起来,真的有点难。”一位妈妈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减负”,社会舆论普遍持赞成态度。但具体到个人,家长、老师甚至学生自己,却往往会走回老路。
家长郭女士坦言,她觉得自己和女儿现在都学得太累了,但还是没办法慢下来,免不了焦虑。最让她焦虑的,是女儿未来上不了优质的 ,去不了优质的大学。“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孩子该怎么办?”
郭女士的女儿今年9月就要读六年级。“现在小升初公民同招,但我们也不敢放松。毕竟竞争在后头。我们有奥数、英语、科学辅导班,另外还有跳舞、小提琴、画画课。我们打算以后不去摇民办初中了,在公办里争取分配生,竞争可能没有民办那么激烈,但分配生也还是要看成绩说话呀,每一学期都不能掉链子。我们的兴趣特长也不敢丢,一方面想以后争取特长加分,另一方面如果初中成绩掉下来了,还想走特长生的路子。”
一位小学班主任告诉记者,升学的压力一层层往前推,很大一部分家长,把对未来职业生活和经济社会地位的期望,转化为对子女学业的期望,很多人并不关心受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而只把某一阶段的结果作为以后竞争的基本前提,而现状不改变,孩子的负担就很难真正减下来。
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在“剧场效应”之下,大家都冲在路上,要慢下来很难,被推着往前跑,却距离初心越来越远。“这几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已经让家长们的焦虑有所缓解。很期待这些举措真正落实,但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变化,大家不要再‘内卷’,内心认可‘不抢跑’,少焦虑,让教育回归原点,为了人的发展打好基础,多想想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