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rebet雷竞技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杭州初一女生质疑数学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刚刚回应

她提出:我们的七年级上册数学书上有错!第87页上,里面的一张图上写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正确的应该是下降0.6℃。她还传来一张自己标注更正的图片。

我们联系上了这位徐懿珊同学的家长,孩子妈妈说:“上周末,孩子正在家里进行期末前的复习,翻书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她说这个学期地理课上刚刚学过这个知识点,她还答错过,所以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到之前就看过教材有错的新闻,所以就想着联系你们。”。

随后,我们找到杭城的数学老师进行核实,小姑娘提到的,的确是最新配送的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配合这张图提出的问题是:

在某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若在该地区的山脚测得气温是15℃,在山上某观测点测得气温是t℃,怎样表示从山脚到该观测点的高度?本章我们将学习代数式、整式的加减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找到解决类似上述问题的方法。

丁兰实验中学数学老师袁海明告诉我们,这个内容出现在七上的课前导例当中,一般而言,老师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引导,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规律,而不是在于计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

今天,徐懿珊同学正巧在学校,她说:“这一页老师上课的时候没有专门去讲,所以大家都没有关注到。我也是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偶然翻到的。我还不知道妈妈帮我联系了媒体,哈哈!但是如果这里的确有错,我还是希望出版社的叔叔阿姨能改正过来,不要误导更多同学。”

那么?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到底下降多少度?

我们联系上徐懿珊同学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徐剑萍老师说:“徐懿珊同学很细心,她说的没错,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的对流层存在随高度增加气温递减的现象,那是因为对流层中的主要热源是来自于地面辐射,从理论上来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在我们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人文地理教学中,我们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时,通常会结合这个知识,适当地讲解,不会细讲,这是便于后面区域地理板块的学习时,孩子们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高大山脉会有雪线,雪线以上会常年积雪以及山脉不同的海拔高度会有不同的植被类型等。”

责任编辑回应:

将把意见转给教材作者

我们联系上了出版这本教材的责任编辑华琼老师,华琼老师说,这道题是七上数学教材里,第四章代数式中的一个问题的情境。

“课程改革后,数学更重视数学应用,从日常生活、生产、跨学科情境出发,培养学生通过数学的语言,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等。数学中把‘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下降’这个常识抽象化了,事实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所下降的气温应该与这个地区特定海拔、季节、湿度、山的阳面阴面等都有关系,不可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学生可以考察不同的地区情况,进行项目化研究。”

有资料显示:有时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下降的温度也不同。比如在李实蒉等人发表的文章《四川省再生稻种植区划初探》中给出了如下数据:

研究了四川省盆地内部份县海拔高度对8~10月旬均温回归关系,大约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8月各旬平均气温下降0.9~1.0℃,9月各旬和10月上旬依次下降0.82,0.58,0.55和0.48℃。

华老师说:“谢谢这位同学提出问题,她善于思考,能够大胆质疑。我会把这个意见转给我们教材的作者,请他们认真研究。同时,我们也会和科学学科教材的相关作者探讨,做好学科之间的衔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