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浙大保姆”竺可桢: 耗时13年, 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世界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一直是中国大学里面的佼佼者,它的一步步地成长一定离不开一个名字:竺可桢。

了解这个名字的人想到的一定还有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等等的头衔。

正是竺可桢用自己的教育理念,让浙大从一个普通的地方性学校成长为现如今的国内乃至全世界的一流大学,它不仅仅属于国内的“985工程”和“212工程”,更是在世界学校的“C9联盟”的成员。

如果没有竺可桢为浙大的贡献,又怎么会有现如今杭州城内的这一所一流高校。

幼时的好学习惯与领袖的潜质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米商之家,在我们大部分人刚牙牙学语的时候,竺可桢2岁便开始识字了,自幼便为将来的研究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在入学澄衷学堂后不久,竺可桢却在自己床边贴上了一张纸条,写着“醒来即起”四字。

想必这四个字也曾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这四个字。

“醒来即起”是竺可桢求学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他刻苦地学习,他完全做到了这四个字,摒弃懒惰,勤奋好学。不得不说,幼时竺可桢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它有了后来的成就。

进入学堂以后,竺可桢一直品学兼优,不仅成绩是班里的佼佼者,更在同学之间做着领袖。

一次,同学们发起一次抗议,要求撤掉不称职的老师,为此更是作出罢课的抗议。

而竺可桢作为学生间的领袖,直接站了出来,出头与校方对抗,校方迫于压力,也只能枪打出头鸟,只好开除了竺可桢。

然而自幼学霸的很快便进入了复旦公学(现在的复旦大学)。然而一直以来竺可桢都有一个热烈的愿望:能够留学出洋去欧美。

终于机会来了,此时已经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自己热爱的土木工程领域的竺可桢,凭借着一直以来第一名的成绩在1910年9月,竺可桢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终于登上了前往美国留洋学习的邮轮。

在美国学习的期间,他依旧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动力,那就是为了振兴贫弱的中国,用科学拯救中国。而他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他在国外的第一篇气象学论文,就是《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而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则是《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虽然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

8年之后,以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气象学博士。他毅然决然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满腔热血只为回国报效祖国

回国后的竺可桢也一直坚持“救国救民靠科学”的信条

不为官职厚禄折腰,只为投身教育投身科研,在武昌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学。

战争动乱的年代,很快武昌师范学校的校长成为了日本人,教学的理念顽固保守,这可与竺可桢坚持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两年期满后,竺可桢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这个被日本人顽固思想控制的学院,他已经学习了先进的思想,不想再被顽固洗脑,于是转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

不久之后,由于名流资助与政府准予,南师大开始筹备东南大学?竺可桢趁着东南大学建校的时候,借机创办地学系,并编写了《地学通论》、《气象学》等教材。

竺可桢为东大的地学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学生人数。

与浙大的缘分,出任与辞职的纠结

在动荡的年代,学生往往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发起抗争与抗议。

1935年的12月,在北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上千名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日爱国游行示威活动。南方学校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响应着这次抗争。

浙大的学生当然也选择走出校园,以集会和游行的方式参与到了示威的活动当中。可以说这一次的活动成为杭州最大规模的一次学生示威游行。

这次活动必然受到了国民党的镇压。当时任职浙大校长的郭任远采用了强制的方式镇压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加上浙大师生一直对郭任远的抱怨,郭任远不得不卸任浙大校长一职。

诺大的校园怎么能没有校长呢!蒋介石立刻想到了竺可桢。竺可桢当然明白浙大目前是一个烂摊子,而它的难以管理就在于它受到政府的干预太多了。

竺可桢立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蒋介石约法三章。

他提到了三点:

其一,财政需要源源接济。

其二,校长拥有用人权权,不受党政干涉。

其三,时间以半年为限。

但没想到的是,说着只任职半年,没想到这一当就是十三年。

为了改变浙大的现状,竺可桢动用了很多办法和关系。师资力量一般,便去其他学校借。为浙大学生恪尽职守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请到了好的老师,自然也为学生们打上刻苦念书的鸡血。

浙大至今也在流传着竺可桢教书育人的两个经典问题。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现在每每走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门,“两问石”仍然伫立在那里。正是竺可桢执掌浙大的13年间,浙大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

在任的13年间,竺可桢无数次的请辞,最终却为了“为一校之长,不知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坚持下来。

正是竺可桢的坚持,浙江大学声名鹊起,更是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为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在浙大师生中流传着一句话,竺可桢是浙大的“保姆”。

浙江大学的精神财富:求是精神

1938年,竺可桢确定了“求是”为浙江大学的校训。

竺可桢认为“求是精神”是一种排除万难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求是精神也是一百多年以来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以真理为依归地追求着崇高的精神。求是精神不仅是浙江大学的宝贵精神财,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发扬、光大的精神。

而竺可桢不仅仅是“求是”精神的倡导者,也是一生奉行“求是”精神的楷模和追随者。

竺可桢的一生都在面对学术孜孜不倦地追求。

竺可桢的一生从幼时就养成了好的习惯,一直自律,不仅仅是为个人更是为国家。所以他不仅是是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校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