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rebet雷竞技

如何用好校外大课堂?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摸索出了一条路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姜赟通讯员刘蕙旻胡轶慧

“老师您快看,我们发现了一只青凤蝶!”一群孩子穿着统一的队服,正围着路边发出阵阵惊叹。这群专业的“科考小队员”,此刻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当地生物进行观察。

“天目山生态”科学考察之旅由杭州市科技局和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杭州滨江青少年宫和杭州少年科学院承办,并得到了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专业指导。

像这样对青少年科学考察活动是少科院的王牌之一。2000年伊始,由杭州市科技局和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主办,活动面向杭州范围内10~16岁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每年暑假举行,至今已开展24届,1200余名青少年参与科考。

科学课可以在大自然中,也可以在教室中,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目前开设了二十余项课程,年培训青少年近四万余人次。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感受科学的魅力,让校外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和丰富性落到实处,将真正的科研思维置入一颗颗稚嫩的童心中。科技部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体验式自然课堂

带着科研的思维真正走入大自然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保存着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在这浓阴蔽日的山中,孩子们要完成诸如植被调研、勘测当地水质以及观测天文等多个任务,可谓是马不停蹄。“科考不是单纯的研学活动,也不是所谓的夏令营,而是带有科学方法和目的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本次科考的领队窦晓君老师说,“我们在活动中给孩子们设立了许多小任务,为的就是要引导他们带着科研的思维真正走入大自然。”

从天目山海拔较低的禅原寺附近,到高耸入云的高海拔山脉,一路上不断有科考队员拿着剪子小心翼翼地辨认着沿途的植物,并将其采摘下来放入袋中。其间孩子们通过树干的特点和叶子的形状辨认出如柳杉、银杏、金钱松等植物。然后,再使用瓦楞纸、吸水纸、标本夹等工具进行标本制作,最终共收获了35科72种243个植物标本和24个昆虫标本。除了成果展示外,指导老师还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和汇报,并每天写下科考日记,以此来锻炼科研表达能力。

来自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903班的孙瑜是科考队的“元老级”人物了,他连续参加了去年和今年的科考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进行不同的研究。像我就对溪流生态系统比较感兴趣,我在天目山脚下的水源处进行了好几次观察,采集了很多浮游生物。”

来自千岛湖高级中学的徐子牧是第一次参加,“我从讨厌虫子到爱上标本制作,还对昆虫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更有孩子举一反三,提出了建议,“我们这次是考察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可以了解完之后,提出一个针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案。”富春第九小学501班的燕怡婷说。

本次科考队由52人组成,除了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学生外,还有来自富阳区第九小学、余杭区云会小学、淳安县千岛湖初级中学、临安区晨曦西小学的学生,包括34名学生、10名老师、6名大学生志愿者。

参与本次科考的很多老师都是科学老师,所以不仅仅孩子们在学,很多老师也成了“学生”。“像这样的科考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参加。”余杭区云会小学的申艳玲老师感慨颇多,“平时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围绕学科竞赛、升学教育等目的的科学教育,像这样以兴趣为导向的科研活动其实很少有机会能参加。”为此,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特意为每位老师都发放了一本科学教辅书作为教师用书,并接连开设了两场天文、植物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并在内容设置上做了调整,以便让不同学科的老师都能快速了解。

沉浸式科学课堂

让每个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让每个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是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何振宇部长对学生的要求和期待,也是科技部组织教学和研学活动的宗旨。

“我们努力的是启蒙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何振宇部长说,“在天目山、西湖、西溪湿地……我们教孩子们学会用科学家的观测法和手段应对社会问题。在教室里,我们的课程活动主要是玩,不是懒惰地玩,而是设置任务、开动脑筋地玩。”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真正打破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将科研的种子种在心间。

走进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分中心的天象厅,记者看到学生们围坐在圆形的大厅里,仰着头,观看屋顶的天象模拟。平时在城市夜空很难见到星星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天象厅的星象模拟系统学习天文知识。

而隔壁的趣味编程教室里,一群4~6岁的小朋友正在学习编程。为了让低年龄段的小朋友理解复杂的编程体系,趣味编程课的内容主要采用实物化编程。每个小朋友在课上都拥有一套电子积木,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一种“摸得着”的编程。在拼搭积木和通过游戏编程任务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逐渐养成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我们希望这样的教学可以启蒙小朋友的科学思维能力。”滨江分中心的科学老师梁丹丹说。

滨江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刘天泽同学从二年级开始就在滨江分中心学习天文课,经历了从一开始对学习的抵触,到现在主动学习。在四年的学习时光中,他爱上了天文,通过激烈的竞争加入了少年科学院天文社。当被问到以后想不想做科学家时,他清澈的眼睛中浮现出坚定的神色,一声“要”,很清晰很坚定。

“小朋友多大,我们就多大。”如何与小朋友沟通并传授科学知识?梁丹丹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小朋友觉得什么好玩,我们研发课程就做什么。”

深一度

科学教育可以这样做加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到底该“加什么”“怎么加”,成了答题的关键点。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显然已经在其开设的课程和研学活动中,作为先行者一路践行。

摆脱“知识灌输”,启迪“科学精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指出,当前的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告诉公众科学是什么,更要说明白科学为什么,让他们从“知其然”转向“知其所以然”。

对于科学教育来说,更应如此,不应流连于形式主义和应试目的,而应致力于启迪真正的科学精神。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中表示,“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学校教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最理想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激发你一生的求知欲……在所有的教育目标中,思考方式可能是最高的一个,因为在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

在这一点上,科技部针对孩子的兴趣,研发开设诸如模型、电脑、天文、科学实验等23门科技学能类课程,通过课堂互动进行因材施教。

以记者体验的无人机编程课为例。无人机编程课程是科技部近两年新开发的课程,该课程是模型课程与编程课程结合的融合性课程,是一门内涵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技术类课程。在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已经从原有的强调对技术知识的灌输,技术技能的熟练转为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堂课是无人机编程的一节综合实践课。老师授课时,没有设置过于复杂的路线任务,同学们就在真实情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堂曾收获的专业技术经验。经过这堂实践课,同学们在了解了无人机方案在血液快送项目中的方便性与快速性,增进了技术意识,能够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规划合理飞行路线,发展技术思维,而且大家能够小组合作完成飞行任务,提升技术操作。通过经历无人机血液快送项目,同学们体验了技术行业实践者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体会技术让生活更美好,激发科学、创新地去使用技术的意愿。

强化实践体验,丰富科普内涵。

近年来,科技部组织开展了社团科考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兴趣课程活动和科普阵地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形式,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内涵。

具体而言,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品牌活动——杭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包含15个专项比赛活动和5个科普类活动,每届都有近百万学生参与;建立的杭州科学院及其二级社团目前共有7个,注册社员300余名,组织开展生态科考等各类活动950余项;开展科普阵地活动1800余场次,参与人次高达80万人;组建兴趣小组多达9055个,已有13.13万人次的青少年体验其中。

科学教育也不并是城市孩子的特权。在帮扶弱势地区教育方面,科技部则以“科技大玩场”和“流动少年宫”的形式,上门开展普惠性科教宣传活动,让科普教育辐射进全省各地的社区、农村学校。目前,仅“科技大玩场”这一专项活动已开展20余次,参与青少年超过10万人次。

坚持人才培养,守望教育阵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道路上的重要基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但具体怎么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

就在这个月,好消息传来,由广东、北京、浙江的5名中学生和北京天文馆两位领队组成的第二届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低年组)中国国家队,赴希腊沃洛斯参加比赛,本次竞赛共有13个国家的55名选手参加。最终,在领队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队在本届IOAA-Jr中发挥出色,取得了1枚金牌、4枚银牌的优异成绩。其中来自杭州少年科学院天文社的曹一凡同学获得银牌,这是少科院天文社在国际天文奥赛上获得的第一块奖牌。

出色的成绩来自多年的累积。在科技部组织开展、参与的各类活动比赛中,目前参与青少年超过2万余人次,获得全国级奖项59项、省级奖项154项,其中团体奖项36项。硕果累累的荣誉背后,是科学精神的破土萌芽,也是见证人才勃发、为国载誉的过程。在2022-2023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中,就有2名天文社社员脱颖而出,入选2023年国际天文奥赛国家集训队,进一步代表国家参与各项天文国际比赛。这无疑是科学教育与家国情怀完美结合的典范。

融合渠道资源,迈向“社会课堂”。

科学教育想要真正“出圈”,必须让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搭建科学教育协同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整个社会开展高效沟通。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科学教育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建议。《意见》中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

如何破解当前科学教育协同困境?政府应积极落实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激励政策,调动多主体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开放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

目前科技部不仅仅携手教育局、科协以及媒体,推出一系列的机制,为科学教育服务。同时,联合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杭州动物园、杭州植物园等公共平台,不定期举办研学和科普活动,同时在教学上打造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和classin等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线上课程。在专业师资上,除了在任的16位科学辅导员和长期聘请10位校外教授外,他们还积极引进高校和研究所的学术资源,比如浙江大学、杭州高等研究所、水利河口研究院等知名单位,引导孩子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科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源远流长、造福社会的长期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推动下,从苍翠的天目山上,到博物馆的展厅内,一颗颗科学的种子正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间,等待发芽,结出具有科学家潜质的果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